常保健康,要活就要動~淺談培養運動習慣的動機
運動的好處很多,美國運動醫學會(ACSM)指出,從20歲開始,每年大約衰退1%有氧運動能力,而且根據統計基礎代謝率每十年將減少2~5%以上,但規律的運動計劃可以提升20%的有氧能力,甚至能有效提升基礎代謝率,減少中年發福的情況。
許多研究逐步證明,運動會刺激大腦釋放腦內多巴鞍,讓人產生快樂的感覺,達到紓壓效果,重要的是,能激發肌肉及神經元的修復機制,讓身心變得強壯,擁有更好的反應和適應力,幫忙找回面對壓力的主導權。
在運動醫學領域中,許多研究更證實持續運動,對特定疾病的治療效果,甚至還高於一般臨床藥物或外科的處置;但其成本花費卻較低於這些治療方式。
培養規律運動的重要性已經廣為社會大眾所認知,不論是以減重為目的,還是以培養健康為目標,但是真正能達到美國運動醫學會(ACSM)所建議的一周三次以上,每次三十分鐘以上的運動標準,每次運動心跳達130的人口比例卻是不高。
主要原因不外乎是「今天天氣不好」、「根本沒時間」、「上班已經這麼累,沒有體力再運動」、「從年輕就沒在運動,現在更難下定決心」等不同的理由。
養成規律且持續的運動可使人擁有健康的身體及充沛的精神,尤其現代人每日的活動量不足。據研究指出,要養成一個習慣需要三週的時間來讓大腦適應,但由於運動對於生理做造成的痛苦,讓運動習慣的樣成更不容易,因為大腦會找尋簡潔、偷懶的生活方式,以減少大腦能量的消耗。
這些年不斷的有學者提出許多培養規律運動的方式,期待大家能一起培養長期運動的習慣。
1.選擇喜歡的運動類型:
專家建議可選兩種以上的不同運動類型,若是本身喜愛的運動類型,較容易建立成為規律的運動習慣,例如跑步、跳舞或瑜伽等運動類型。可將運動類型分成室內與戶外,避免天氣因素影響,或是只選擇一種運動類型恐過於單調乏味。
2.善用APP來紀錄運動:
建議可使用運動APP,累計步數與卡路里消耗量,進一步統計出每週、或每月的運動量,協助評估規律運動的計畫是否完善,或是需加強或改善的運動時間或強度。
3.利用零碎空檔的時間來運動:
可以選擇短時間但運動強度比較強的運動,例如這幾年流行的HIIT,或是改爬樓梯代替搭電梯,或搭車時提早一站就下車,然後步行抵達即可。在辦公室也可適當地做舒展、伸展四肢的簡易運動。
4.別逼自己做不喜歡的運動
選擇自己討厭的健身計畫並沒有任何意義,所以一定要花時間了解自己的喜好,願意做的運動是什麼。 唯有自己喜歡做,才能成為最大的動機,例如喜歡跳舞就選擇培養跳舞的習慣、喜歡跑步就培養長期跑步的習慣,再為自己喜歡的運動添加樂趣。
5.克服前三週的困難
我們想要穩定規律的維持運動的關鍵,能讓健身持續的關鍵是前三個星期,設定一個三週的時間表,讓自己天都在同一時間鍛煉,一旦通過了這三週的考驗,就能培養長期運動的習慣。
6.達成目標給自己獎勵
在達成某個運動的目標之後,如果可以給自己一點小小獎勵,將能增加繼續運動的動機,例如原本想吃的大餐、來段輕旅行。